樣品檢測是貨物類招標采購項目技術評審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電子招標投標和遠程開評標的推廣普及,樣品檢測的諸多弊端逐漸顯現。本文梳理了目前常見的四種樣品檢測方式,結合適用場景及各自特點分析樣品檢測存在的風險,并站在招標人角度探討相關應對策略,為招標人主動防范及規避招標投標活動中樣品檢測風險提供建議。
一、前言
對于某些招標采購項目,如果存在僅憑書面方式不能準確描述采購需求或者需要對樣品進行主觀判斷以確認是否滿足采購需求等特殊情況,可以要求投標人提供樣品以供評審。而對于產品技術指標、質量、精度等要求極高的項目,僅憑樣品實物觀察無法直觀判斷產品是否滿足采購需求,需要借助專業技術、專業儀器設備、專業人員或者特殊測試條件才能獲取相關指標數據,招標人可要求對樣品進行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進行技術評審,從而提高招標采購項目的一次性成功率及招標采購質量??梢姌悠窓z測對采購目標達成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招標投標實踐中,隨著電子招標投標和遠程開評標的推廣普及,由于樣品提交要求、檢測方法、檢測標準、檢測指標、樣品量化、評分細則設置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樣品檢測在保證公平公正性、檢測過程及結果權威性、樣品代表性、關鍵信息保密性和合規性等方面的風險逐漸突顯,導致某個環節稍微操作不當就容易引起投訴和質疑,甚至影響項目采購實施及后續履約。因此,招標人迫切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規避和應對樣品檢測帶來的風險。
為此,本文通過梳理目前常見的四種樣品檢測方式,分析其適用場景及各自特點,從樣品檢測存在的風險點入手,并站在招標人角度探討其應對策略,變被動處理為主動應對,為招標人主動防范及規避招標投標活動中樣品檢測風險提供實踐建議。
二、樣品檢測方式分析
目前常見的樣品檢測方式有四種:現場抽檢、招標人集中送檢(評審前)、招標人集中送檢(評審后)、投標人自行檢測,四種檢測方式的適用場景及特點見表1。
三、樣品檢測風險分析
(一)樣品檢測的權威性風險
招標采購項目的樣品檢測一般由招標人或具備相應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來完成,檢測內容和檢測標準由招標人根據采購需求并結合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來制訂,檢測機構和檢測標準的權威性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說服力。如不具備樣品檢測專業能力的招標人自行負責檢測,或者委托不具備相關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來開展檢測,檢測結果當然很難讓人信服,無法反映投標產品的真實質量及技術水平;而檢測內容、檢測方法、檢測條件如果沒有權威的標準可依,或者其依據的相關標準已經過時作廢,這些都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從而影響招標采購活動的公平公正性。
(二)檢測指標的代表性風險
反映產品外觀、質量和技術性能的指標有很多種,招標人為了提高招標采購效率,需要結合產品使用場景等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部分級別高且兼具代表性的指標來進行檢測。如果檢測指標選擇不當,則無法充分反映投標產品的真實質量及技術水平,不利于項目評審,很難實現采購目標。
(三)信息泄露風險
樣品檢測可能涉及招標人與投標人、招標人與檢測機構、投標人與檢測機構以及投標人之間的接觸,如果某個環節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尤其在項目開標和評審結果出來之前保密性無法保障。不論采取何種檢測方式,信息泄露的風險均無法避免。
(四)招標采購流程的合規風險
目前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除了《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 87 號)對樣品提交提出了要求外,其他法律法規對于樣品檢測要求并未明確規定,但這并不代表樣品檢測無規可依。樣品本身作為投標文件的組成部分,需要遵守法律法規關于投標文件的相關規定,因此樣品檢測在保證招標投標活動的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性、評審信息保密性方面存在著合規風險。
(五)樣品運輸、存放及保管風險
投標人將樣品遞交到招標人手中,雙方確認簽署完《樣品接收登記表》,樣品的存放和保管責任即由招標人承擔。對于招標人統一集中送檢的樣品,運輸途中可能會發生樣品丟失、損壞以及弄混的風險;樣品檢測過程中及檢測后也可能存在樣品丟失、損壞、弄混、存放及保管不當等風險。對于投標人自行檢測和現場抽檢的樣品,雖然檢測和運輸過程中的風險無須招標人承擔,但樣品遞交后的風險仍須招標人承擔。例如:樣品存放室無專人看管,保管不當造成樣品丟失或者損壞,從而影響項目評審和采購結果。
(六)采購周期延長,增加招標成本和采購風險
不論是評審前檢測還是評審后檢測均會造成采購周期的延長。一方面,投標人樣品制作、運輸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成本;另一方面,樣品檢測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成本,同時招標人因樣品檢測增加了采購工作量和采購成本。如對于樣品檢測作為評審因素的項目,所有投標人遞交的樣品檢測完成后方可開始項目評審;對于樣品檢測作為中標條件的項目,擬中標人樣品檢測結果合格后方可定標,檢測結果不合格需要重新確定中標人甚至采購失敗,招標人對樣品運輸、存放、保管、評審工作均增加了采購工作量,由此帶來了時間成本、會務成本、人工成本甚至招標代理成本的增加,采購失敗、重新評審等各環節的不確定性更是增加了采購風險。
(七)投訴和質疑風險
樣品檢測作為投標的重要環節,稍微操作不當就容易引起投訴和質疑。如樣品檢測要求不明確或者未結合項目實際情況而制訂了高于采購需求的檢測標準,導致投標人樣品檢測結果不合格;檢測過程中造成投標人信息或檢測結果泄露;因檢測機構、檢測人員操作不當、檢測方法不合規等問題造成檢測結果失真;樣品運輸、保管不當造成投標人樣品丟失或損壞;人為干預影響樣品檢測的客觀公正性等,這些因素都容易引起質疑和投訴,不利于采購目標達成。
四、招標人應對策略
(一)招標文件中明確樣品檢測相關要求,做到檢測標準有理可依,檢測內容及過程有據可查
1.合理選擇檢測樣品
檢測樣品的選擇要具有代表性,同時要兼顧投標人產品制造和運輸等投標成本,在保證采購需求的同時本著不給投標人增加負擔的人性化處理原則,靈活確定檢測樣品。如對于產品種類多的樣品,可選擇采購數量多、采購金額占比大的少數幾個樣品;對于體積或面積較大的樣品可提供小樣檢測;對于成套設備可提供主要零配件檢測等。
2.科學確定檢測機構
招標人和評標委員會往往不具備檢測資質,也無任何檢測手段,僅憑目測很難判斷產品指標的好壞,除了尺寸外觀等可目測的指標,其他指標應由權威檢測機構來進行檢測。考慮公平原則,筆者建議招標人不應限定地區性的某一家檢測機構。對于招標人集中送檢的情形,可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并考慮檢測費用隨機選取不同區域的某幾家具備該產品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對于投標人自行檢測的情形,不得限定檢測機構,凡是經過國家權威機構認可的具備該產品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都應該滿足采購要求。
3.招標文件中明確樣品檢測內容、檢測方法、檢測標準、檢測費用及承擔主體
檢測內容的設定應結合產品使用場景、采購目標等實際情況來選擇;檢測標準和方法應依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等權威性的標準,對于沒有權威性標準的指標,其標準設定要經得起實踐考驗;同時,本著公開透明原則,檢測費用及承擔主體也需要在招標文件中明確,以便投標人測算投標成本。
(二)借助互聯網信息等科技手段,做好樣品檢測全過程的證據保全工作
對于采用電子招標投標和遠程評標的項目,可采用視頻遠程抽樣來替代遞交樣品實物,并且在視頻監控下做好樣品封存,由投標人自行委托有產品檢測資質的權威檢測機構進行樣品檢測,同時檢測過程全程攝像,檢測報告隨投標文件一同遞交。對于招標人集中送檢的項目,樣品接收應由招標人和投標人雙方簽字確認并拍照留證,運輸、保存、檢測過程中派專人看管,并做好監控錄像,嚴格禁止無關人員接觸樣品。確保樣品檢測各環節留證,避免因此產生不必要的投訴風險。
(三)注意檢測全過程的監督和保密,最大程度保證公平公正
1.郵寄遞交樣品或分時間段接收樣品
為了防止投標人在開標之前相互接觸,避免投標人信息泄露,可采取郵寄遞交樣品方式,或者針對不同投標人分別設置不同的樣品遞交時間。
2.樣品盲測
為防止檢測機構與投標人之間相互串通,投標人信息需對檢測機構保密。因此,樣品檢測前需隱去其表面與投標人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暗碼編號,有條件的可委托公證機構完成該項工作。
3.成立檢測監督小組
為了確保檢測過程的公平公正性,避免測試方法產生歧義,同時減少質疑和投訴風險,可由招標單位采購部門、技術部門共同組成檢測監督組,檢測監督組與檢測機構共同對密封樣品進行拆封檢驗,并監督檢測過程,復核檢測結果記錄。
(四)嚴格追究投標人弄虛作假的責任
面對投標人對樣品檢測的弄虛作假行為,由于收集證據、處理糾紛、訴訟耗時長等原因,招標人出于項目進度考慮,往往會選擇息事寧人,對投標人的要求僅僅是不退還其投標保證金,不再進一步追究其賠償責任。這種處理手法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不利于招標投標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建議招標人在遇到此類行為時,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理,對于給招標人造成的損失,依法要求投標人賠償損失。情節嚴重的,將其納入企業不良行為記錄名單。
五、結束語
樣品檢測的目的是促進招標采購目標達成,雖然存在著諸多弊端與風險,但這些風險和弊端是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規避或主動應對從而減少風險的。本文通過對樣品檢測方式及相關風險分析,旨在幫助招標人尋求樣品檢測出現問題時的應對策略。筆者認為樣品檢測風險應在招標方案階段進行全面考慮,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式并明確樣品檢測相關要求;借助互聯網信息等科技手段做好樣品檢測全過程的證據保全工作;做好檢測全過程的監督和保密,最大程度保證招標采購活動的公平公正性;對于提供虛假檢測報告等弄虛作假行為,招標人要嚴格追究其弄虛作假的責任,以此規范投標市場環境,增強投標競爭性,提高招標采購質量及效率。
作者:周麗娜 許燕玲
作者單位:華信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來源:《招標采購管理》